Monday, 23 February 2009
无声胜有声
去参加亲戚的丧礼。
丧礼上人潮汹涌,响亮的哀乐加上道士诵经的声音,交谈时不得不‘交头接耳’。
看着那热闹的场面,我想起读过的一篇文章。
有一个人去参加丧礼,可是弄错方向,无意间走进一个大厅。往生的是个老先生,偌大的厅中只有他的遗孀一个人在悼丧。一切令人感觉冷清和孤单,他决定留下来,最后还陪她到坟场去参加葬礼。
葬礼结束后,他说:
“夫人,其实我并不认识您的先夫。”
寡妇说:“我猜也是,但那并重要。你也许不知道,你的参与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。”
在最悲戚的时候,最深刻的慰问,也许不是言语,它也许是一个让人哭泣的肩膀,或是一个轻轻的拥抱,又或者静静地让人感觉你那无声的存在。
此时无声胜有声。
Wednesday, 18 February 2009
懒惰的人
朋友告诉我一则寓言故事。
有一家人很懒惰,都不动手作家事。爸爸不做叫妈妈做,妈妈很懒,就吩咐儿女做,儿女也懒,就叫家里的小狗做。
小狗没得推,只好用尾巴扫地,用身体擦桌子,用口衔着水管浇花。
有一天,家里来了个客人,见到狗儿也会做家务,惊讶极了。他禁不住说:“哇!这小狗真本领,还会做工呢!”
小狗说:“唉,他们都不做,都叫我做,我只好做啦。”
客人更吃惊:“哟!这小狗还会讲话呢!”
小狗急忙说:“小声点儿,别让他们听到。要不然他们以后连电话也要我来接。”
如果一个人懒到这个地步,我们还能说什么呢?
Thursday, 12 February 2009
Saturday, 7 February 2009
天下无不散之宴席
宴会厅的灯光由暗转明。
宴客纷纷起身离席。原本座无虚席的宴会厅,霎时之间由热闹转为冷清。
我们坐在厅的一头,感受着一个循环,直到全场只剩下我们两人。
宴会从空席转为满座。
心情从期待转为圆满。
情绪从欢欣转为惆怅。
宁静。喧哗。冷清。惆怅。
唉,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。
Wednesday, 4 February 2009
天下父母心
父母亲与孩子之间,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:
“我都是为你好!”
父母为孩子安排的一切,在父母印象中都是为了孩子好。
一个富有的人,将儿子送去乡下和一户贫苦人家生活一段时间,希望儿子学会惜福和感恩。
一段时日后,儿子回来了。
父亲问:“怎样?现在你该知道你拥有多少东西,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吧?”
儿子答:“那一个家庭更好,他们一家人吃自己联手栽种的蔬菜,每天一家人一起吃饭,父亲不会忙到没有时间照顾家人。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很快乐,我还想再去。”
父母认为最好的,孩子未必认同。
虽然这不全然是代沟,却是一种家庭现象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